时间:2021-08-11
工业企业构建良好的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,有助于打破企业内部或园区的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、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,促进企业能源综合优化,保障生产安全,并推进企业降低用能成本,提高能源使用效率,为绿色生产创造经济社会价值。
1、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现状
在摆脱能源供应短缺的现状下,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属于企业辅助功能模块,首要职责为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所需能源动力。随着公众节能意识的不断强化,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监管力度,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的新的市场化方向,如碳排放市场、电力直接交易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。但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。
1.1 专职能源管理人员配置不足
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应由专业的技术工程师完成,而一般企业能源管理专业人员配置较少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,但实际上部分公司能源管理工作为兼职,其他用能单位这种现象则更普遍。有的即使是专职能源管理人员,也可能兼职统计、计量、审计及设备管理等工作。
1.2 能源计量器具有待改进
《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》规定,用能单位应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,按照规定配备、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,加强对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,按照规定定期检定。但由于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一般由能源管理人员兼职,缺少系统化的能源计量知识培训或专业化管理经验,导致企业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校准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。一般企业能源数据的收集采取手工抄表的方式,数据的有效传递、及时分析以及能源成本的核算有待进一步改进。
1.3 能源管理发展趋势
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能源管理思路主要从以往的计划型管理方式,逐渐发展为强化监管的方式。用能单位层面,则根据工作侧重点不同,大致可划分为指标完成型、统计分析型、节能技改型、智能化管理、集成共享化管理等不同阶段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一种能源管理发展阶段,同一时期不同企业也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。能源管理发展阶段,如图1 所示。
图1 能源管理发展阶段
计划经济时期,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计划指标色彩。上级单位按照总量逐级分解,下级单位根据能源指标计划安排生产。其主要原因为当时国内能源供应短缺。如今部分地区的夏季迎峰度夏工作仍具有指标计划色彩。
随着市场经济发展,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化改革,企业开始逐步关注能源消耗与产品、产量、生产组织安排等关系,政府也逐步建立起了能源统计制度。企业也在统计基础上,通过研究能源消耗的规律,合理安排生产,一方面保障生产能源供应,一方面减少能源浪费,降低用能成本,但这一时期的统计分析多是基于手工台账,仅少数重点用能单位建立了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平台。
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及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,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工作, 企业不断推进节能技改,如设备变频改造、余热回用、分布式光伏等等。部分省市推进碳排放交易工作以大力推进企业节能技改,但节能技改型、统计分析型、指标完成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计划经济色彩。
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促进了能源管理智能化进程。自动化控制技术,设备动力设施基于一定的控制逻辑实现自动化、智能化控制,从单一设备控制到多设备系统化联控,从而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工作负荷,并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了节能化运行。
2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双向支撑能源管理模型
图2 双向支撑能源管理模型
3、结 语
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现代社会越来越互联、开放、低碳。一方面企业自主减排的意识将不断增强,主管部门对于节能生产的监管力度也愈发严格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,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成本,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将不断趋于智能化、集成共享化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,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为新时期能源增效、降本提供了可能。
注:文章来源于《上海节能》,作者高倩 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ZedaSmart公众号
ZedaSmart公众号
友情链接: 正达机房
Copyright © 2012-2020北京正达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42058号-1 技术支持:北京小鱼在线